在厦门海峡的涛声里,鼓浪屿并非只是岛屿。它更像一部厚重的石头史书,书页翻开处,依稀可见龙头山寨的凿痕、水操台的石刻。风吹来,似是旧日的号角在林涛间回荡,带着三百余年前的火光与铁声,提醒世人:英雄未远,只是静卧于石。
一、龙头山寨:石门如关,兵心如铁
明清之际,局势动荡。郑成功以厦门为根基,欲图恢复旧业。他择定日光岩的险峻之巅,筑寨为垒。此地背山面海,与厦门岛虎头山遥遥相对,如龙虎盘踞,封锁江峡。
今日所见,惟有残存的花岗岩寨门与残墙。门高不足二人,宽仅容一身,过之需躬腰俯首,森严如铁。门后岩壁上的孔洞,粗粝而深沉,当年士兵立营之迹,犹在眼前。那是郑氏抗清的初始据点,是火种落地的地方。
展开剩余68%二、水操台:浪涛为鼓,剑指东海
沿石级而上,忽见一块巨岩,北望鹭江,峭拔如屏。昔年郑成功于此点兵布阵,俯瞰碧波千里,誓师渡海,矛头直指台湾。
岩壁之上,后人镌字以纪。民国间,李增霨书下“闽海雄风”,笔势雄浑如惊涛裂岸。旁侧黄仲训直书“郑延平水操台故址”,一语锚定历史。今日登临高处,仍似见战舰成列,号角冲云。
三、石上遗音:诗人墨客与将军同声
石头不会言语,却因题刻而生魂。蔡廷锴于1933年写下七绝,慨叹“故垒依然”,寄托他那抗日的血性。蔡元培更将郑成功比作统帅海涛之人,盛赞其胸襟与谋略。诗句如雷霆,石刻如证言,英雄早已超越时代,化作民族精神的脊梁。
四、守与传:从残垣到人类遗产
龙头山寨与水操台的命运,并非无人问津。六十余年前,它们列入市级文物保护;继而升格为省级;再到修缮加固,终至鼓浪屿整体被列为世界遗产。一步步的守护,正是对郑成功精神的再度确认。残垣并非衰败,而是铭记;断石并非沉默,而是诉说。
收束
登上日光岩顶,长风扑面。凿孔如眼,凝视着往昔的将士;石刻如鼓,回荡着进军的呐喊。它们静默,却比喧嚣更响亮。
这便是鼓浪屿的双璧,不是死物,而是燃烧过的证据。愿后来之人,触石有感,心怀热血。因为英雄未曾远去,他们的精神仍在海风里,仍在我们胸中。愿你我皆能秉持这股浩然正气,于时代洪流中昂首而行。
发布于:山西省顺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